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地理学科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构建,研学实践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是未来地理新教学、新课堂的趋势。地理研学实践教育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地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为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024年1月3日,新年伊始,来自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67位同学在秦年秀、林清和曾长育3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南宁市大明山及周边地区开展2天的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育活动。
本次活动以“深入实践,学无止境”为主题,设置有全面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1)大明山背斜构造、对称地层和对称地貌;(2)碎屑岩中山地貌VS丘陵地貌VS喀斯特地貌;(3)碎屑岩区VS岩溶区两江水文特征及河流沉积物特征;(4)碎屑岩成土VS石灰岩成土VS洪冲积物成土特征;(5)大明山植物与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及特征。学习方式以教师讲解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重点突出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深刻领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并思考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据悉,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历来都开设有丰富多样的地理野外研学实践活动,深入探析地理事物与现象,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实践能力,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践行立德树人理念,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切身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多年来,经过不懈坚持与努力,南宁师大地理学院已建设拥有包含桂北线、桂西北线、桂西南沿边线、桂中线在内的多条特色实践线路,地点涵盖广西各地市,活动内容丰富,得到区内多地研学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主办的八桂研学实践教育论坛已连续多年成功开展,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与区内多所高中、出版社和研学基地等建立起长期友好合作。
探岭南奇山,寻人间仙境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多样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被喻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践的首选之地。近期,一群热情洋溢的地理学专业大学生踏上了广西大明山的研学之旅。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学生们跟随教师的引导,深入景区,欣赏壮丽的自然风光,探索丰富的地质地貌。“地理研学的目标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宽视野,切身体会地理就在身边。”在这次的研学中,学生们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些地质奇观,包括泥盆纪砂岩、砾岩和寒武纪砂页岩的地层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山地、河谷、草甸等地貌类型。这不仅让学生们在大自然中追踪地质演化的足迹,探寻大地的神奇魅力,也让他们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地理研学之旅。学生们不仅能够熟练地进行实地考察,还能独立采集地质样品,如岩石、矿物、化石等。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这是一次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学生们可以在实地考察中提升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教学创新的尝试,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观山水画卷,忆湘江英烈
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桂林声名远扬的一张名片,也是极佳的地理实践课堂。2023年10月13-19日,秦年秀、曾长育和梁浩原三位老师带领着研学团队走进桂林,走进美如山水画卷的地理课堂。在漓江,探究喀斯特地貌与流水作用的关系;在八角寨丹霞山,分析丹霞地貌的成因,观察山体植被垂直分异规律;在龙脊梯田,欣赏人与自然谐和共生的杰作;在灵渠,探讨三七分水的智慧;在甑皮岩,回看人类进化演变的历史……在桂林,同学们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喀斯特山体,直观感受峰丛、峰林与孤峰残丘的区别。测量会仙湿地相关水文数据,分析喀斯特湿地的形成条件。测量了不同地区、不同海拔的气象数据。参观湘江战役纪念馆,缅怀先烈们的壮烈,进行红色教育,根植家国情怀。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同学们对于自然地理相关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树立人地协调观,通过整体与局部的不同视角,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以研学实践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流水塑万般,七彩映百色
2023年11月26-30日,由秦年秀、钟仕全、汪军能、曾长育、卢炳熊和梁浩原六位老师带领23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百色野外实习。据了解,南宁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所开发的百色研学线路已经过教授们多年的建设与完善,整条研学线路内容紧密贴合地理核心素养,聚焦提升地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依据百色棋盘滩、浩坤湖、大石围天坑、罗妹莲花洞、布柳河天生桥和果化生态重建示范区等研学内容,设置了不同的研学活动,整体围绕百色的石灰岩在水的作用下进行开展,首先观察棋盘滩砂岩的岩性、产状和构造,接着教师们以“水”为主线,依据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设置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浩坤湖成湖的证据,揭开浩坤湖堵洞成湖之谜;运用卫星影像图和地质图、分析百朗地下河与大石围天坑之间的关系等。整个研学过程内容丰富,围绕青藏高原隆起带东部末端的海拔差异与水的溶蚀、人类活动的改造等方面,分析不同的地貌景观,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喀斯特地貌、理解喀斯特地区的贫困及其人类应对的措施。
探边城仙境,赏壮美风情
2023年12月11-15日,由林清、秦年秀和曾长育三位教师开展了沿广西与越南边境的研学路线,本条路线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重点考察了防城港金滩、怪石滩的海岸地貌、十万大山的植被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左江的河流地貌与人类关系的影响等等。依据这些独特的地理资源,为地理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广西西南沿边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京、壮、苗、瑶等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建筑、服饰、饮食和文化为开展人文地理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于桂西南沿边的多种地理研学资源,教师们针对不同的内容设置了多种研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探究不同民族的建筑、服饰和饮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的理念。在本次地理研学活动中,学生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研学活动主要在南宁市、桂林市、百色市、防城港市等多地开展,在区内设计了多条特色线路。在研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广西各地不同的地质结构,测量不同区域大气数据,探寻了水文环境的复杂性,分析不同土壤类型与质地,揭示植被分布的规律,领略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文特色,进行红色教育,树立家国情怀。研学实践紧扣课程要求,做到“立足课堂,高于课堂”,贯彻落实“实践育人”理念,突出地理学科的特殊性与实践性等特点。在研学实践中,不仅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野外实践能力。
南宁师范大学秦年秀教授表示:“地理研学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开辟了地理教学的新途径,是落实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未来地理教育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也是未来地理课堂的趋势。23年南宁师范大学的地理研学活动成果颇丰,取得了喜人的进步,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在24年我们将继续开展地理研学实践活动,以期在地理教学中取得更大的突破。深入实践,我们一直在路上”。(王小东)